海棠文学城

繁体版 简体版
海棠文学城 > 修仙弃徒,回乡种田唱歌 > 第1341章 1328羡慕俩字都说腻了

第1341章 1328羡慕俩字都说腻了

第1341章1328羡慕俩字都说腻了

一年半怎么了?

哪个传统不都有个起点么,额尔德尼就说莲藕是他们的传统了。

这项传统,就从现在开始。

其他部族长老们,心里是在吐槽,但其实啊,特别羡慕。

都说内蒙水草丰美,牛羊遍地。。。。。

额尔德尼所在的库布齐沙漠,只是毛乌素的一部分而已。

在座的各部族,一大半都生活在荒漠广布的地方。

相对贫穷,落后,甚至喝的水都不够,努力生活。

凭什么你额尔德尼的皮营圪台村,你们那一片,明明也在沙子边上讨生活。

却在短短几年功夫,连荷花池和水网都弄起来了。

还拿大漠荷花吸引游客。

大沙漠里面种荷花,挖莲藕,养鱼,生生造出一片江南水乡。

太t的让人羡慕啊。

水乡风光啊,不止曼苏尔那帮中东人喜欢。

北方人更喜欢。

要不怎么说是“北方人诱捕器”呢。

南方人向往大漠、草原、白雪皑皑,一望无垠。

但北方人最稀罕烟雨江南,柔情似水、诗意盎然。

这就是缺什么爱什么。

荷花、细柳、温雨、轻雾,曲院风荷,那可都是江南风物的代表。

摇着一只小船,在荷花塘里采莲蓬,这副场景想想就美的慌。

在网上看见视频看见图片都挪不开眼。

这尼玛在家门口,在大漠边上,你们弄一大片荷花池,谁受得了啊。

在场这些长者们,有一个算一个。

都去皮营圪台村看过新鲜。

哎呦喂,那一片一片的荷花池,满塘荷叶挤挤挨挨,碧玉雕琢;粉荷亭亭于其间,含羞半掩,恣意舒展。

荷叶上蹲着小蛤蟆呱呱叫。

小鱼在叶子底下快活的游,尾巴溅起水花。

巴图朝鲁还清淅的记得,他去的那次运气好。

赶上一场雨,半夜下的。

早晨起来出门一看,太阳出来,刮着点小风,还有些雾。

大沙漠边上竟然能有雾,这找谁说理去。

到荷花池边上一看。

那当真是“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古诗词照进现实了属于。

巴图朝鲁当时就觉着,如果自己从小也生活在这种地方,没准也能做几首诗。

奈何一辈子守着大戈壁,寒风呜呜吹,沙子呼呼飞,出门就光呸呸呸吐沙子了,啥都做不出来。

看着眼前美景,憋半天也只憋出一句,“难怪人都说江南好,这风刮在脸上都水润润的,当真是好啊”

而且那地方,除了有荷花池,也有草原,也有牧场,也能放牛羊。

有普通的绿洲草场,也有跟现在脚下一样的马兰草草原。

比这里宽,但没这里大。

巴图朝鲁也就只能用这个安慰自己了。

假装忘记了那边时间还长呢,好几批试种的马兰草,从沙漠边缘一路延伸进去的。

同样延伸进去的还有在沙漠里面的那一座座高塔,以及高塔上延伸出去的长长臂膀,在大地上画出一排排巨大的圆。

那是农田,足足几十万亩农田。

种的是大土豆子。

那土豆子虽然不能吃,但丰收的时候,哎呦喂,心里暖的啊。

“尼玛!”

想到这里巴图朝鲁就来气。

当时带着参观的就是这个额尔德尼,那副嘴脸哦,跟现在一模一样。

眩耀,可算有东西眩耀了。

他们那除了大土豆子,还有化工厂。

就放在离村子十几公里的工业区。

为此还专门修了条铁路。

全是新的。

参观的时候,说的什么采用先进的生物工程技术、自动化控制系统等,实现高效、安全、环保生产啥的,巴图朝鲁没咋听懂。

就知道那厂子大,干净,不往天上冒那些五颜六色的烟,边上水渠里的水也是清的,不是黄的红的绿的蓝的。

也没怪味,一点不臭,也不刺鼻。

要说味道,就是总弥漫着蒸粮食的味道,待时间长了容易饿。

新东西就是好啊。

在最开始规划的时候就把工业和环境和谐统一考虑在内。

工厂干净漂亮,特别挣钱,靠着原料产地,大土豆子便宜。

工业赚了钱反哺当地农业。

水利设施哐哐上马,圆盘子农田在沙漠里一片一片开。

草原牧场除了放养着牛羊,还能改善气候环境,减少水分蒸发,甚至冷凝空气里的水反补地下水。

大漠、黄沙、高高的铁塔和铺向远方的农田。

一望无际的草原,片片如云朵的羊群。

还有蜿蜒河道连成片,连接着的如同一串串葡萄似的荷花池。

这些景物全堆在一块,还真是好看。

还都有用。

具体都是啥用巴图朝鲁没太弄明白,什么膨润土、解磷微生物菌剂,还有那个绿狐狸尾巴藻,名词太多不知道干啥的。

但他亲眼看见了,那么大一片贫困村,肉眼可见的富裕起来了。

特别是外地打工的年轻人们,一拨一拨的回来,在家门口就能上班拿工资,谁愿意往外跑啊。

年轻人回来了,村子镇子跟着就热闹起来,小饭馆、理发店、超市、网吧、快递站、奶茶店自然而然的就全冒出来了。

巴图朝鲁去的那次,还在当地镇子里看到正在建的电影院

沙漠边上的小村子,什么时候有过电影院啊。

即便皮营圪台村那片有十几个村子,外加一个镇。

但人口加起来也不过两三千,除了老人就是小孩。

电影院肯定不是给他们盖的。

人家是为了化工厂那上千工人,还有因为工厂,引来的更多的配套企业,交通啊,运输啊,仓储啊,还有镇子里那些快递站、小饭馆什么的。

当时介绍了,一个产业工人,能带动八个就业。

况且还有几十万亩大土豆子,也需要不少人类。

再再况且,弄个荷花池,引来多少游客啊

热闹,真热闹。

羡慕俩字都说腻了

——

都是在大戈壁边上讨生活的人,只要去皮营圪台村看过之后,谁不想要,谁不想拥有。

“忍耐”着额尔德尼的眩耀,不就是为了这个。

但是之前向他取经,他还不说。

一点不讲同族情分。

其实额尔德尼哪是不说啊,他自己也搞不明白到底是咋回事,就觉着自己运气好。

天上掉下个大馅饼,让他给接着了。

所以,额尔德尼给大伙指了条明路。

若要求取真经,应当去拜真神。

真神在哪?

真神就在此地!

额尔德尼借着莲藕羊肉汤,引出话头。

一众长者们顺坡下驴,回忆起在皮营圪台村看到的种种景象。

话里话外的也不用里外。

直接明牌了。

直接跟骆一航说道:“尊贵的骆先生,您像太阳一样照亮了皮营圪台。我们这些在戈壁沙漠边缘挣扎的部族,渴望您也能将这份光明带到我们的家园——让清泉涌流,百花盛开!”

不愧是长者,说话多有诗意。

而他们的意思,骆一航早就听出来了。

刚才说皮营圪台村,说的那么详细,吹捧的那么高,不就是想把皮营圪台村的荷花池连片、工厂林立、年轻人回流也在他们那里复制一份么。

骆一航端着羊汤,微笑着看了一圈诸位长者们。

这些长者们虽然都穿着华丽的衣衫,身上戴满贵重配饰。

能成为长者,家境肯定不差。

但除了其中几位满面富态,是真富裕之外。

其馀大部分,比如巴图朝鲁,就象普通中老年人。

甚至因为生活环境恶劣,一辈子劳作,皮肤粗糙,皱纹深邃,比内地的同龄人更显老。

戈壁沙漠边上讨生活,日子不好过啊。

而且他们也有跟绝大多数西北乡村同样的问题,年轻人都去城里了。

家乡只有老人。

甚至还更严重。

就比如这些天在巴图朝鲁那边看到的,村子里三十岁以下的年轻人,只有一个。

那真是全村人的儿孙啊,手机静音了,话费用完了,想在网上买东西,家里电视洗衣机坏了,全找他。

摔了碰了,突发疾病,也全指着他开车送医院。

难怪巴图朝鲁他们这些长者,说起皮营圪台村的时候,说的最多的就是那边热闹。

——

骆一航放下汤碗,微笑着说道:“我明白大家的意思,你们也想要跟皮营圪台村一样的秋雁九号种植基地,工业酒精化工厂,甚至水网、荷花池对吧。”

一众长者忙不迭的点头。

其中一位五十多岁的长者语气带着祈求,对骆一航说道:“小骆总您说的没错,我们真是太羡慕了。我们知道皮营圪台建起那么大产业不容易,都是同族,我们也不应该抢额尔德尼长者的产业。但为了我们旗35756个乡亲,我也只能拉下这张老脸不要,求您帮忙。”

说完又面向额尔德尼,右手放在左胸上面,深深鞠躬致歉。

就象他说的,都是同族,如果他们那边也搞起来同样一套,化工厂啊,荷花池啊,肯定会分掉一部分皮营圪台村的市场,至少看荷花的游客们又有了新选择。

骆一航笑着摇摇头,回答道:“皮营圪台村那边是从秋雁九号开始的,然后才有了工业,有了服务业,有了旅游业。但他们那边能种出秋雁九号,是因为那里有一条河啊。最初的水源能保证,然后才有了后面这些。”

此话一出。

刚才开口的长者面露难色,他们那边没河。

左右看看,许多人同样脸色很难看,沙漠边上,本就缺水。

唯有几人欣喜万分,纷纷开口道:“我们那里有河。”、“我们有雪山的融水。”、“我们有井,深井。”

“井不行吧,地下水没得补充,抽干就全完了。”

几个人,喊出了几十个人的嗓门。

但大多数人都在闭口无言。

骆一航伸手压下诸位长者的讨论,开口接过话题,“不知各位看过秋雁九号的发布会没有,秋雁九号的试种,是先筛选了合适的环境,然后才从中挑选了皮营圪台村,秋雁九号种植条件还是比较苛刻的,我印象中各位的位置好象”

后面没有明说。

秋雁九号的发布会自然是看了,即便当时没看,现在也都看了。

此时也都想起来了,除了皮营圪台,他们的部族好象没几个在划定范围内。

“那岂不是不行了?”最先开口那位长者,语气中带着失落。

骆一航摆摆手,“不一定啊,秋雁九号只是我们培育的一个品种,其他的品种还有很多,总有一个适合的。即便都不合适,大不了专门培育都行。”

骆一航那边本来就有这个规划。

培育一些专精的小而美作物。

它可能无法适应所有,但可以成为某一个地方的最最美味的特产。

一县一极味,一乡一风味,每一个地方,都有这辈子不尝一次就相当于白活一世的美味。。

此话一出,大家又激动起来。

骆一航话还没完,“各位回去之后,可以通过您当地的农业部门,给我们发个邀请,我这边派人到您当地去实地考察一番,根据您当地条件,咱们再具体分析。”

这是连流程都告诉了。

说完,骆一航端起酒碗,“这也算报答各位长者一番接待。”

所有人齐齐端起酒碗,什么都不说了,全在酒里。

满饮之后,骆一航又提起话头,“其实啊,不管是产业也好,景致也好,归根结底,都要归在生态上。就比如这里”

骆一航指指脚下,“自从大戈壁中间有了这道草原,产生多大变化。”

说起这个,巴图朝鲁又来精神了。

在场所有人,都没有他感触的深啊。

“那可不,这是惠及我们所有人的大好事啊,新闻里怎么说的,绿色屏障,阻挡风沙的绿色护盾。”说着,再次举起酒碗,“敬骆总!”

再喝一碗,骆一航有点上头,主要是被夸赞心里爽啊。

眼珠一转,又想搞个大新闻

(本章完)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