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61章1348再见杨秉承
两个做完坏事的家伙美美的在宾馆睡了一觉。
第二天一大早开车进山。
沿着蜿蜒曲折的山路,绕了好久。
终于抵达了桐梓县城北部黔北山地中的一座大山。
杨秉承早早得到消息,已经在山口等着了。
见到骆一航后特别热情,疯跑着迎上来,又是拥抱又是握手,嘴巴都咧到后脑勺了。
“齐老师,太感谢您了,又麻烦您过来一趟,路上辛苦。”
亲疏关系在两句话里表现的明明白白。
骆一航后退半步,上下打量了一番杨秉承。
可是有日子没见了。
上回跟杨秉承见面,他还没毕业。
现在已经是二十四岁的大小伙子了。
还记得第一次见到杨秉承的时候,他是又矮又瘦,两个黑眼圈大的吓人,满脸透着菜色,一副营养不良的模样,这是身体透支的厉害啊。
除了皮肤还算白淅之外,一点也不象个年轻人。
死气沉沉。
现在再看,身高还是没什么变化,一米七是长不了了。
但绝称不上瘦,胖了至少两圈,成了一个小胖子。
黑眼圈也还有,眼睛里带着血丝,应该是昨晚上没睡好,熬夜了。
皮肤黑了,也糙了。
换回的确是精神头十足,阳光开朗,生气勃勃。
“不错,挺好。”骆一航拍拍他肩膀,然后问道,“在农盛干得怎么样?觉着舒服么?”
杨秉承重重的点头,“好,特别好,王总和徐经理对我都特别好,我在青海先进行了三个月培训,然后又回德阳了,在德阳又学了两个月技术,然后才回的桐梓,刚入职就负责这么大的项目,只觉得压力好大,但想到能给父老乡亲们带来富裕,又觉得干劲十足,反正就是挺紧张的,怕干不好,怕给您丢脸”
杨秉承恨不得把他这段时间的经历和感悟一股脑说给骆一航听。
骆一航就笑眯眯的听着,只是点头。
说了半天,杨秉承突然意识到,“骆哥,齐老师,瞧我这一说起来就没完了,外面凉,咱赶紧回家,你们也累了吧,快回家歇歇。”
虽然才只八月,桐梓山里已经有些冷了。
今天还有点阴天,天空泛着匀净的灰白;雾是这山里的常客,清晨的薄雾,从山谷里慢腾腾地漫上来,缠在山腰上。
风过来是凉的,带着潮润润的草木气,和一丝泥土的腥甜。
远处的山,一层叠着一层,近的看得清树木的轮廓,远的便只剩一抹淡淡的青灰,融化在天色里了。
而在近处
三人上车,继续往前开。
不多久,就到了杨秉承家所在的村子。
山村还是当年那个小山村,一层层的梯田,曲里拐弯的小路,高高的坡。
这条路骆一航走过一次,原先还是土路呢,现在已经铺上了水泥,也扩宽了不少,能走卡车了。
两边还装上了路灯。
村子依山而建,也没有什么规划,就沿着路边有一块稍微平些的地,就铲出来盖上房子。
上回来大多还是泥地院子土坯墙,屋顶盖着灰扑扑的瓦片,还有许多剥落。
穷苦的小山村。
现在再看,谑,大变样。
屋前空地都铺上了水泥,溜平溜平,打扫得干干净净,
房子一水的红砖墙,大房檐,房顶盖着黑瓦,又高又尖。
房檐底下晾晒着一串串辣椒和蘑菇。
红的黑的颜色喜庆。
这边好象是流行红黑的配色。
大房檐尖顶是因为这边雨水多。
因此院子里也没有北方常见的粮食垛。
杨秉承说粮仓都建在屋子里面。
还有几家盖起了二层小楼。
门口停着小汽车。
好一个红红火火的山村啊。
杨秉承家就在村子的中间。
他们家也扩建了,盖起二层小楼,红砖黑瓦,屋檐底下晾满了辣椒,红的喜庆。
门口停着一辆五菱小面包。
又见到熟人啊。
能拉人能拉货,山村神器。
远远的看见车子过来。
杨秉承一家人全迎出来了。
车刚停好。
杨秉承父亲就冲了过来,隔着车窗就要跟骆一航握手。
“恩人,恩人啊,可算是把您盼来啦,谢谢,谢谢,谢谢”
老人家也不会说什么,就是一个劲的感谢,说着说着眼泪就下来了。
骆一航赶紧落车,拉着杨父的手,笑道:“杨叔,您身体可好啊,哎肯定好,看着就结实,能往家扛二百斤粮食不。”
一个小玩笑,把杨父又给说乐了,咧嘴哈哈笑,“能,能,二百五十斤都能扛。”
“谑,好本事!”骆一航竖起大拇指称赞。
老爷子笑的更开心了。
上回见到杨父,老人家又矮又瘦,腰背已经弯了,头发灰白满蓝的沧桑,皱纹爬满眼角。
四五十岁看着跟六十多岁似的。
今天再看,腰还是有点弯,但是身体壮实了,眼角皱纹淡了,头发刚焗的油,乌黑锃亮。
年轻了至少二十岁,又变回健壮的庄稼汉子。
正当年。
“净瞎说,还两百斤,扛一百斤就压得你大喘气。”身后传来一个清亮的声音。
杨母也走了过来,吐得一口好槽啊。
骆一航放开杨父,侧身一看,满脸堆笑,“哟,杨婶,您能走啦,来来,再走两步让我瞅瞅。”
杨母哈哈大笑,还真的绕着院子又走了一圈。
一边走还一边乐,“小骆总您看,轻快着呢,上山都没问题。今早晨去林子里捡的菌子,中午给您炒腊肉,今年的腊肉特别好。”
走的是挺好,一点看不出在几年前还是卧床不起下不来地的模样。
脸色也好,从满脸病容,焦枯蜡黄,瘦小枯干,变成了现在胖乎乎的满面红光。
说话也不气短了,说这么长一串中间一点没磕巴,嗓门还挺嘹亮。
住在山里的人嗓门都大,嗓门大才好。
杨家人也都咧着嘴嗬嗬笑的开心。
高兴啊。
这一幕,他们是什么时候看见什么时候高兴。
骆一航是鼓掌叫好啊,“那我可有口福了,多做,越多越好,我饭量大。”
此话一出。
一直藏在杨秉承身后的一个小姑娘,蹭的蹿进屋里。
过一会儿端着个大盆出来了。
盆里面奔吧乱蹦水花四溅。
一盆的黄鳝,全是活的。
端出来放地上,嗖的又跑到杨秉承身后藏着。
还挺害羞。
杨秉承笑着把她拉到身前,跟骆一航介绍道:“骆哥,这是我妹妹杨安秀,她听说您要来,昨天跑山里找了找了一天,抓了一盆黄鳝,养在盆里吐了一宿的泥,就想着做给您吃。”
骆一航知道这个小姑娘。
当初小满一号试种的时候,就是她顶着烈日,冒着暴雨,一天一天,记录下了小满一号豌豆颠的生长数据。
为小满一号豌豆颠能够在山地、贫瘠的土地进行特殊局域试种,提供了重要原始资料。
之后糖墩墩红薯试种,也是她每天记录数据。
现在小满一号已经泛滥成灾,豌豆颠从冬季贵菜变成了一年四季都有,菜市场到处都是,成堆成堆卖的便宜货。
糖墩墩红薯也走进了全国各地超市、菜市场,走进千家万户。
夏天的红薯冰激凌,冬天烤红薯,现在用的全都是糖墩墩。
特别是到了冬天,街边支起烤红薯的炉子,满街飘香。
这其中,都有这位小姑娘的一份功劳。
骆一航笑着蹲下去,数数盆里的黄鳝,谑,真不少,足足二十多条。
伸手一圈,“这五条肥的,做红烧黄鳝;这五条拿辣椒爆炒,就廊下挂的,我要最红的那串;这几条蒜烧,咱家有蒜吧,得是新蒜,脆香脆香的那种;剩下的全都做成黄焖,我看见菜地里种着青蒜呢,切成段往里面一撒,喷香喷香,美滴很~~”
一听骆一航没拒绝,还点上菜了。
小姑娘乐的啊,眉开眼笑。
骆一航站起身,笑着问她,“小妹妹,你都会做么?”
小姑娘摇摇头。
骆一航撸起袖子,“那就看我给你露一手,小妹妹你帮我打下手。”
——
招呼了一圈。
热热闹闹的,杨秉承一家簇拥着骆一航和齐若木进入。
坐下休息。
小姑娘杨安秀跟个花蝴蝶似的,又是沏茶、又是拿干果零食,又是洗水果。
忙活的不停。
骆一航是茶来就喝,松子榛子端来就剥,脆梨李子洗好了就啃,觉着李子真不错,还又让小姑娘去洗了几个。
一点不把自己当外人。
小姑娘乐意着呢。
杨家人也都把心放到了肚子里,神色轻松了些,不再一口一个恩人。
喝着茶,聊着天。
聊了几句家常之后。
话题自然而然的就转到了杨秉承入职农盛集团后,回到家乡负责的第一个项目。。
“秋雁十六号在贵州桐梓县黔北山地进行第一次野外大规模试种,下种日期为三月二十二日至三月二十九日,预计收获期为九月一日至九月十五日。其种植特点及环境适应性,有以下几点”
聊到正事了,杨秉承很是紧张,就跟学生被叫到老师办公室检查背课文似的。
他下意识的就坐直身体,拿出自己的记事本,一板一眼的介绍。
据杨秉承所说。
桐梓县及黔北山地这里,属于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但海拔较高,平均在1000米以上,夏季凉爽,八月平均气温在20-25c之间,冬季无严寒。
土豆生长适宜温度为15-25c。
秋雁十六号是在三月底种植、九月初收获,生长周期约150天,正好与当地无霜期匹配。
凉爽的天气有助于土豆积累淀粉和果胶,尤其是直链淀粉的形成。
夜间低温能促进淀粉合成,使土豆质地紧实。
而且黔北山地年降水量丰富,分布均匀,土壤经常保持湿润,但排水良好。
秋雁九号的含水量适中,在这里种植既能利用自然降水,又不易因积水导致腐烂。
高果胶含量可能也与湿润环境相关,果胶能帮助土豆在生长过程中保持水分平衡。。
最最重要的是,秋雁十六号的生长周期与本地主要作物,如玉米、油菜的轮作时间刚好契合,能充分利用土地资源。
土豆又是贵州山区的传统作物,当地人有丰富的种植经验。
还有秋雁十六号的芽眼浅、损耗低,减少了切割和存储中的浪费,特别适合小规模家庭种植或者合作社生产
“秋雁十六号简直太适合我们这里了!”杨秉承说着说着直拍大腿啊,“我们这边也种了几十年洋芋,百花、大红、青薯9号、黔芋8号,这些品种都种过,从来没种过这么舒服的品种,涨势好、不用咋管、试种期才遇到了几个问题,齐老师一来就给解决了。比之前种过最好的黔芋8号还要好啊,简直就是为了我们桐梓这边专门设计的品种”
其实应该反过来。
秋雁十六号是为了狼牙土豆设计的。
为什么川贵两省会发明出狼牙土豆这种做法?
就是因为当地的土豆适合啊。
秋雁十六号就是将这一特色进行了发挥与加强,将其做到了极致。
至于黔芋8号,秋雁十六号的其中一个母本就是黔芋8号。
“这次试种了多少亩?”骆一航又问道。
杨秉承马上回答,都不用看记事本,“我们村子种了220亩,附近六个村470亩,这批都是海拔1400米以上。”
“官仓镇、楚米镇那边,1100米以下的河谷和坝区种植九百亩;狮溪镇、水坝塘镇那边800米以下温暖地区种植450亩,合计2040亩。”
“其中800米以下的试验田还准备在十月后试验冬播,并扩大试验面积,利用收完的玉米田,看看轮种的效果怎么样。”
“如果可行的话,我们这边也能一年两熟。”
黔北诶,山地诶,一年两熟诶。
杨秉承,还有他全家,肉眼可见的开心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