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文学城

繁体版 简体版
海棠文学城 > 哪有什么康乾盛世 > 第476章 狗奴才

第476章 狗奴才

河南,开封。

这里已经开始下雪了,虽然几个月前开封府刚刚打过一场大仗城墙上留下的炮坑弹孔都没清理干净。

但这整座城池内外,却是完全见不到刚刚打完仗的那种箫条,反而带着一种惊人的活力。

开封府城的周边,已经临时搭建起了十多个窝棚。这些窝棚并不简陋,里面铺满了干草,每个窝棚都放置了一个煤炉用来取暖。

窝棚外面,是正在排队取热粥的难民百姓,他们都是战后不断从四面八方回流的河南百姓。

因为河南已经被打烂,目前此地驻军和官员的工作,除了清理剿匪,维持并恢复治安外,剩下的就是赈济战争灾民了。

施粥棚和窝棚区都属于临时设施,只会维持到明年开春雪化。到时候本地的官员会带着已经登记过的灾民百姓,前往那些被抛荒的土地,给灾民们正式分田,让他们落户垦荒。

垦荒的耕牛用具,头两年由官府免费租借,第三年需要付给官府租金,或者直接攒钱买下整头耕牛。

府城中的济养院倒是已经重开,里面收容的都是城中的鳏寡流民,他们许多没办法从事耕地的重体力劳动,所以都是由济养院统一安置平时做些缝缝补补的轻巧活计。

这要放在曾经的满清,简直不敢想象。

毕竟鳏寡意味着无后,还不能下地干活,那跟废物有什么区别?

牛马老了干不动,都是要被宰杀的,这些牛马不如的百姓,还是鳏寡百姓,活着简直就是浪费朝廷的粮食。

刘墉也是以鳏寡流民的身份住在济养院,正吃着济养院发下来的粥米。

粥米很难吃,带着难咽的霉味,明显是官仓里的陈粮,快不能吃了才拿出来。

但这已经相当不错,因为许多百姓,吃的也都是陈粮。

现在可不是后世,百姓没那么精贵,而粮食也比想象中更精贵。

只要是能吃了活命的,谁管你是不是陈粮,有没有霉味怪味。

好多陈粮都是干脆取自之前清军的粮仓,直接作为赈济粮食发放。

吃着这些陈粮的灾民鳏寡,无不都对大汉朝廷感恩戴德。

毕竟,大汉居然不仅没有要抛弃饿死他们的意思,反而还给他们发粮食赈灾。

曾经被打跑的官府,可都是恨不得吸干他们的血,再把他们吃的骨头都不剩。

刘墉忍着反胃喝完粥食,济养院的负责人老宋,同样也是鳏寡代表,过来给众人分配活计。

主要就是缝补汉字旗帜,还有缝补一些御寒用的灾民衣物,前者要挂在开封各处城墙上,后者则要分发给外面粥棚过冬的灾民

刘墉拿到一件御寒衣物,手里一时没有动作。

老宋问道:“刘老土,你咋不动手?”

刘墉有些尴尬:“不……不会。”

他的口音偏直隶,对河南话说的不是很利索,所以都是尽量少说。

老宋随口喊道:“那个老李过来教一下刘老土一下。”

“来了来了。”

老李搬着小板凳凑了过来,手柄手教刘墉怎么缝补。

刘墉倒是学得很快,可学会了之后,还是一边缝补,一边又有些心不在焉。

他既是留在开封想要看看汉军如何治理地方,也是实在跑不出去,索性先留下等机会。

这等着等着,就被汉军的官吏当成鳏寡老人,送来了济养院赡养。

平时缝补汉字旗帜,他是不觉得有什么问题,可给灾民的御寒衣物,这未免对灾民也太好了些?

饶是他自认为承袭了父亲刘统勋的优秀品德,但还是觉得对灾民不能太好,让他们能勉强活着,不被饿死就行了。

却不想这些汉军完全反着来,对他这样的鳏寡乞丐,也能送来济养院安置。

嗯,对,让他觉得最离谱的就是这济养院了!

虽然历朝历代都有设置济养院的传统,但大部分的济养院,不都是口头说说,全一下朝廷的脸面,体现万岁爷的爱民之心。

怎么这些汉军还当真了?

还有外面的灾民,设置粥棚赈灾就算了,还一赈就是好几个月,粥的米用的是陈粮,但都是稠粥,吃了绝对能压肚子。

粥棚里个个都有煤炉取暖,现在又要给灾民准备御寒用的过冬衣物。

这特么哪是对待灾民啊!简直就是在对待自己的亲大爷了。

刘墉心里直觉不敢置信,他可以认可大汉官场比大清官场更清廉。

毕竟一个新生王朝,要是廉政不过关,内部贪腐成风,早就被地方官府给灭了,哪还有机会跟他的大清争天下。

但现在,是大汉官场不仅清廉,居然对待灾民百姓,还能有如此厚待,这甚至不象是在收买人心下。

因为收买人心的话,完全没必要做到这种地步,持续几个月的施粥就算了,还都是维持稠粥,粮食不够据说还是由大运河在南京转运过来。

这么大的手笔,就为了救活一群贱民百姓?

刘墉此刻的想法,实际已经陷入了一种误区,确切地说并非误区,而是他本来就是一条狗奴才。

明明是条狗奴才,偏偏还要装作爱民如子的清官,属于权力也要,名声也要。

用后世的某句名言:“在妓女的眼里,没有女人是不卖的,她们听到女人不卖的传闻,能理解的上限是,是不是价格没谈拢?”

现在的刘墉便是这么认为,他不相信大汉真的爱民如子,这不过就是图谋甚大的收买人心。

等大汉统一天下,怕不是比现在的大清还过分!

届时,天下百姓必定无比困苦,朝不保夕,更重要的是,大清也将再无机会。

不行,他必须把这里的情况,赶紧回去报告给万岁爷,报告给朝廷知晓。

刘墉似是终于说服了自己,他目前的身份已经没有什么问题,作为鳏寡乞丐,没有户籍也不会太惹人怀疑。

现在就是看怎么离开开封,回到北京,把消息报告给万岁爷和朝廷了。

刘墉此刻还不知道,自己的万岁爷,早就被他的好兄长成亲王永瑆给软禁,而他心心念念的大清朝,更是正在北京城忙着准备搬家逃回关外。

而且,就算刘墉真能逃出开封,及时逃回北京,那也只会变得更惨。

嘉庆没什么治国才能,根基不稳,而作为好哥哥的永瑆,跟他一比同样也是半斤对八两。

永瑆制定了逃回关外的撤退计划,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抄家!

不是抄别人的家,而是抄那些汉官、包衣奴才,以及汉八旗们的家!

都准备走了,永瑆也不装了,嘉庆身上有一半的汉人血统,都不太信任汉臣,永瑆对汉人用的只会更提防。

但凡身上有汉人血统的,全部抄家下狱,财产妻女统统打包带走,正好也能缓解一下北京城的物资粮食紧张。

一时间,北京城变得可谓无比混乱,所有满洲八旗贵族们,全部在这一波里赚了个盆满钵满。

那些忠于大清的汉臣奴才们,全都是倒了八辈子血霉,无一例外的都被抄家下狱,还有几个干脆被直接灭门。

因为这些被灭门的,居然敢反抗朝廷大军抄他们的家,真是目无主子!

董诰作为大清的两朝老臣,汉臣里的一把手,倒是得以保全下来。

没别的原因,就因为他跟富察家族达成了政治联姻,董诰的小孙子迎娶了富察·拖津的女儿,靠着富察家族的关系才保住了董家。

但也只有如此了,董家也得跟着大清一起撤,撤到关外去。

满清在北京城搞出来的这波乱象,不用庞文才提醒,情报司细作很快发觉,并将其电报传回南京。

聂宇看着紧急送来的电报,随手一扔:“满清还真是要跑了!立刻传召内阁过来开会。”

“是。”

值班秘书官应道。

……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